不仅命运有正有不正、存在着正当与否的问题,性与命亦有所不同,譬如: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书中多次提到了《孟子》、《周易》、《论语》、《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并以此去会通佛教的慈悲、重义、行善等思想,从而诲诫丛林住持及学者按此厉行。这方面最有影响的当推北宋禅僧法演门下三佛之一的佛果克勤(宋徽宗赐号圆悟禅师)。
一是仁爱,二是贤明,三是勇敢。契嵩认为,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与佛家所谓的慈、布施、恭敬、无我慢、智慧、不妄言绮语,虽然名目有所不同,但它们在立诚修行,善世利人方面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由慧能开创的前期禅宗提倡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直指人心的教外别传,它讲究的是修行与知解的相互呼应。而在现代佛学界,各寺院的住持、长老以及所有出家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则显得更加重要,削除势利人我之心,趋向道德仁义,心怀远大之志,利世济众,恩被泉石,应当继续成为现代僧人的龟鉴。《碧岩录》是对云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评而唱之)。
三百篇的《禅林宝训》首篇即契嵩关于道德的论述。发展到极端的事物极易走向自身的反面,禅宗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凡儒家反对的,墨家就支持。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当代墨学复兴应当发挥想象力,哪怕先作为思想实验,努力从中开掘新资源。又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这10年来崛起的本土思想学派大陆新儒家,兴趣不在心性哲学的内圣,而在建制成型的外王,治学路径和言说方法已经溢出了儒学领域的范畴,为政治哲学和法学提供了新的角度。
(《吕氏春秋.上德》) 腹朜杀子。不过于其主要工作来说,应是立墨不在于非儒。
墨家在与儒家的不断辩难中彰显声音,传播思想,收纳门徒,亦因此而遭受自孟子以下儒家所下无君父的铁判。这是当代墨者的中国梦。儒墨斗法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学术论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奏。在全球伦理的元问题——也就是黄金律上,汉语学界常规上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金律)与耶稣的(如果)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基督教金律)相提并论,皆被作为具有世界级文化重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底线共义和普世通则,前者是消极而肯定式的,后者是积极而否定式。
宗教对话场域,墨学也大有可为。建立于社会的共同规则(底线共义)上,处在流动的关系变化中,使得处境的问题处境解决。毫无疑问,随着当下的国学热潮,墨学又面临复兴的机会。墨学中绝,千古之谜 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
比之儒家,墨家思想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基督教有更多可比性,似更适宜作为代表参与诸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相比大陆新儒学,墨学能够提供更多切近当下普世价值又保守住中国文化本位的资源。
当然,墨离为三引发的学派内部分裂、墨者西入秦国被秦制收编、墨家尚同主张中潜隐的独裁倾向、后墨哲学在神义论鬼神观上的逻辑不自恰等,都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墨学中绝的原因。墨家与儒家并称战国时期两大显学,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的掌门人(巨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交好。儒家自此确实成为了中国文化大传统的精神底色,其他诸子学派大部分汇入了中国文化的小传统当中,作为文化潜流,影响至今。牟宗三后来在批评胡适的墨学研究时,认为其是以《墨经》中肤浅而有限的光学、逻辑学、几何学知识,来接引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以验证西学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学和墨学若合符节。孟胜未见到符信,又有约在先,决定死守。当然这种大义灭亲行为也被后世儒者批评为违反人道,大抵墨家秉公执法杀己以存天下的冷峻与有亲亲相隐、窃负而逃的温情脉脉的儒家传统不相符合吧——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⑨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传统意义上,统摄先秦至汉初的主流学派为儒、法、墨、道四家。
墨家学说经过现代化的诠释,以及原典义理的重光,完全可以开出超越政治儒学的兼具中国特色和普世价值的政治哲学。墨家掌门人腹朜的爱子在秦国杀了人,秦王念在腹朜年事已高,只有一个儿子,准备特赦。
不应该让人们以为国学就是儒学,儒学就是大陆儒学,这是把国学狭隘化。然则彼时的第二波墨学复兴,除了在学术界有一些回响,于民间则几乎没有反应。
墨子根本义有肯牺牲自己。墨翟裂裳裹足,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劝楚国止战罢兵。
而西方启蒙主义理性盛行的无知论传统、案例法、知识的自由流通、自由市场、经验主义、消极自由、马克思韦伯讲的责任伦理、托克维尔讲的对变革的谨慎和面临变革应该采取的态度、以及否定性正义、权力制衡原理、非强制原则透明政权、社群自治,也能直接从墨学传统中开出来,不假外求。既讲求主观善念,也重视实践果效(义利重一,志功为辩)——墨家的兼爱具备超越一己血亲走向超血亲伦理的维度,在群己施受(对自己)、血亲情理(对家人)、利他主义(对陌生他者)三个伦理维次所展示的从文本到伦理的普遍适用性,均可为全球伦理在构建人伦维度之底线共义上扩展充分的可能性与限度。国父孙中山亦赞曰人爱也是中国的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而在一个国度之内,墨者之法和秦王之法并行,私法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对国家公权力的挑战,墨家在秦国的命运也就可知了。
孟胜不肯,他认为墨家一旦背信弃义,天下人寻求严师贤友良臣都不会找墨家了。(3)兼爱是一种能动有为的利他主义,是走出自己走向别异的行动。
不仅如此,墨翟伟大的人格精神亦为历代所敬仰,甚至作为墨家论敌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都不得不承认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即便大王不按国法处置,我也要按照墨家的家法杀了他——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即便说是非儒,其重点也在于促进国学内部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给大家提供一种墨学之维。 进入专题: 墨学 。
尤于在先秦与儒家并称显学、后中绝千年的墨家而言,更显面目模糊。殉义而死,正是实行墨家的道义当然这不代表儒家之外的诸子传统彻底消亡,它们有的以民间和在野的体制外形式继续存在(如汉初墨侠),有的走向士人内心深处成为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如魏晋玄学)。墨家兼爱应用到当下处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上,可以有几个非常积极的面向:(1)兼爱是本质的爱,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鼓励人爱人利人。
(《墨子.公输》) 孟胜殉义。汉语学界相关宗教比较的议题,历多以儒耶对话、儒佛对话、儒回对话为主。
孟胜不肯,他认为墨家一旦背信弃义,天下人寻求严师贤友良臣都不会找墨家了。明末与利玛窦有交游的著名学者李贽亦在其《墨子批选》中借墨家思想批判宋明腐儒的假道学。
进入专题: 墨学 。而墨子精神力的千载相接,更是提振国人道德信仰、民族士气的应有之义。